开拓创新 大步前行

    历史的车轮隆隆向前,岁月记录下电子社成长的足迹和不懈的努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业初期,电子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规划着美好蓝图,在强手如云的科技出版领域艰难起步,干中学,学中干,迅速开拓了图书、期刊、音像和电子出版等业务领域,奠定了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基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成长期,电子社借助世界IT浪潮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热潮,加强与国际知名IT企业和科技出版公司的合作,加速发展电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图书出版,得以实现快速发展,造就了科技出版强社的品牌形象,跻身“全国优秀出版社”行列。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期,电子社下大力气实施出版创新和战略转型。继续巩固专业出版,不断加强教育出版,加快发展大众出版,大力推进数字出版;同时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新回到过去那火红的岁月。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1982~1986)

    “两年打基础,三年迈开步,五年见成效。”这是第一任领导班子的共识。艰苦创业的岁月里,大家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年年有新目标、新措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电子社快速稳步发展。 1986年,出版新书106种,全年实现总收入386.5万元,成为出版业的“黑马”。

 总角便有凌云志(1987~1991年)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预言全球将进入信息社会的论断给国人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读者对于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科技知识的渴求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电子社审时度势,一方面加大了家电、无线电、电子工程、计算机等科技图书的出版,另一方面针对当时的教育热潮,加强了职高教材的出版。在图书发行上,首家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举办了电子社图书联展,被业界称为“一股电子旋风席卷全国”。电子社还是首家公开支持全国民营科技书店成为举足轻重发行力量的出版社。1991年出版新书152种,出版码洋3010万元,成为别人眼中的“小有名气的出版社”。

 乘御春风展鸿图(1992~1996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如平地春雷震响神州。电子社领导大胆决策,加快了国际合作的步伐,开展了与国际优秀出版企业的资本合作,成为“吃螃蟹”的先行军。同时,加大了国外优秀科技出版资源的引进力度,实现了国外优秀出版物的国内同步出版,培育了“宝典”、“从入门到精通”等系列经典品牌,电子社得以快速发展。1996年,出版新书500种,实现发货码洋1.4亿元,出版规模名列全国出版社前列。

 弱冠之年任驰骋(1997~2001年)

    伴随着计算机和电工电子普及类图书市场的兴起,电子社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发展策略,在积极拓展新领域的同时,牢牢占据了计算机和电工电子出版四强地位。并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重心,在社本部大力推行事业部制,强化社属公司管理,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出版社的活力。1998年,电子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2001年,出版新书1337种,出版码洋3.77亿元,成长为科技出版大社名社。

 扶摇直上九万里(2002~2007年)

    面对计算机图书市场日趋成熟和饱和,电子社大力加强专业教材出版,实施了由科技出版向科技与教育出版的转型并取得成功;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出版领域。大力推行“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形成了分社、事业部、子公司等适应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断创新。2007年,出版新书1906种,生产码洋7.12亿元,出版社实力进一步增强。

 鲲鹏展翅待高飞(2008~2012年)

    在出版社改革创新的浪潮中,电子社积极稳步推进转企改制工作,按照“明确目标推进转型,改革创新谋求发展”的思路,投资入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进军社科、人文和生活等图书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业务,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物;进一步细化营销举措,加强新领域发行渠道的开拓;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转变内部运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2011年,出版新书2761种,生产码洋近10亿元,大社名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历年出版数据
科技、教育和大众出版并重